您所在的位置:捆绑调教 - 学术研究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捆绑调教 回顾】Investor Attention, Aggregate Price Limits, and Stock Returns

【捆绑调教 回顾】Investor Attention, Aggregate Price Limits, and Stock Returns

2020年6月4日,捆绑调教 金融捆绑调教 SBF论坛2020第11讲成功举办。宁波诺丁汉大学商捆绑调教 金融学教授刘小泉博士在线上作了题为“Investor Attention, Aggregate Price Limits, and Stock Returns”的学术报告,提出一种度量个体投资者关注度的指标并实证检验了其有效性,同时探讨了这一指标对股票收益预测的结果及成因。

刘小泉博士首先梳理了个体投资者相关领域的研究,指出个体投资者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会关注和参考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或事件。其中,股市涨跌停板制度之下,触及涨停板即价格上限的股票由于高回报和大量媒体报道,往往受到个体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刘小泉博士表示,区别于以往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度量投资者关注度的指标(Aggregate Price Limits),即一个月当中某只股票触及涨停板的合计天数。

刘小泉博士及其合作者从CSMAR国泰安数据库与Wind数据库获取2002年至2017年间中国股票市场A股数据,根据股票在一个月内触及价格上限的天数将所有股票分为无涨停(No)、低涨停(Low)与高涨停(High)三类,基于此构建买入高涨停股票、卖出无涨停股票的多空投资策略。实证结果表明,这一多空投资组合在当月能够产生25%的显著收益,但在未来一个月内产生-1.9%的显著负收益。在控制了股票波动率以及其他个体投资者关注指标如新闻报道量、异常换手率等变量后,这一收益反转的结果仍表现出稳健性。

刘小泉博士认为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相契合,高涨停类股票由于受到个体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在暂时的购买压力下可获取显著正收益,但在未来发生反转。对此,刘小泉博士提出三种假设来解释这一收益反转现象,分别是注意力驱动股票交易行为假说、交易障碍假说以及投资者认知假说。实证结果支持了注意力驱动股票交易行为假说,其余两种假说则在实证期内不成立,表明频繁触及价格上限的股票会获得个体投资者的更多关注,而这类高关注度股票的收益率反转现象并非取决于基于市场摩擦的交易障碍假说与基于风险溢价的投资者认知假说。

此次捆绑调教 由金融捆绑调教 施一宁老师主持,金融捆绑调教 教师曹正宇、高萌等以及十余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捆绑调教 ,并与刘小泉博士就研究中涉及的投资者关注指标的具体设定、多空策略构建中的变量分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